这样的宿州,你我怎能不爱?

发布日期:2020-11-27 09:45 编辑:商务局站点管理员 来源:宿州市商务局 阅读: 字号:【  

宿州,一方古老的土地,一座年轻的城市。

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在这里,每天都在发生“苟日新,日日新”的变化,演绎“诗与远方”的精彩。

2020年11月20日,捷报再传:全国文明城市,宿州首创首成!这是属于宿州的“高光”时刻,更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夙愿!

 

心灵归宿,幸福之州。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宿州出落得更美丽了、更秀气了、更宜居了。蓝天碧水,风景如画;居民怡然自得,游客流连忘返。城市品位、文明韵味、生活滋味在这里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这样的宿州,你,我,怎能不爱?

【关键词:诗意】

亲历者说:张秀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周末,几个文友小聚,聚在哪儿呢,就到三角洲公园的木栈道吧。

没有风,初冬白亮的阳光照在身上,有融融的暖意,几个人倚栏立着,谈文学谈诗歌。身后一大片干枯的芦苇,顶着一丛白茫茫的温软的芦花,静静地立着。清澈的水面上,残荷收拢起撑了一夏的油纸伞,把铁骨铮铮的影子倒映下去。远处,几只野鸭子正向这边游过来,犁出一路细微的波纹。

这几年,宿州这座城市变化太大,从前文友聚会,总发愁无处可去,而今,竟是可选择的去处太多,让人纠结起来。上次小聚,我们选在滨河公园,彼时桂香正浓,紫薇开着最后一茬花朵,笔直的水杉林下,长长的曲径通向幽处,水岸边,一排金色杨柳正在落叶,踩着沙沙的一地黄叶,散散步聊聊天,这样的闲暇光景,真是人间清欢。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变成了一个绿意盎然、诗意盎然的园林?我们这群在文字里寻找快乐的人,自此有了理想的“桃花源”,到处可以看到诗意,到处可以引发诗情。春天,我们去植物园赏过樱花和海棠,盛大的花事令人消魂;夏天,我们去新汴河看荷花,在冷香盈袖中构思过同题散文;深秋里,运粮河公园的栾树果子落了,地上浮起酒红色的波涛,我们到那儿祭奠过史铁生;每年一场大雪过后,新汴河岸上的梅花就开了,冷冽的暗香悄然浮动,我们的灵魂和嗅觉,又要饕餮一场盛宴了。而今节气已至小雪,那片无意苦争春的寒梅,该又打起花骨朵了吧?我们心里有了新的计划和期待。

新闻深一度: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用园林装点城市形象。宿州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改革,城乡生态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近三年,全市完成人工成片造林26.19万亩,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244.1公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见证宿州绿色发展的不凡历程。宿州,随处可遣怀。

【关键词:宜居】

亲历者说:徐自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绘制蓝图。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图纸打交道。这些规划图纸看似像幅画,用起来却实实在在。每当看到一张张规划图纸变成一处处亮丽的城市风景,我的心里总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激动。

我是土生土长的宿州人,对宿州有着浓浓的爱。这几年在规划部门工作,有幸见证了宿州城市规划从小到大、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进程。如果说前期城市建设体现的是速度,那么这几年则更多彰显了温度。宿州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城市建设重点由外延拓展逐步向城市内在治理转变,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我市在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城市公园建设中,坚持降密度、增绿地、重修复,从完善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增加绿化休闲公共空间,挖掘整理特色文化内涵,配套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出发,分级分类推进旧城有机更新,梳理片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公共活动场所,满足市民精神文化活动需求,实现了市民“公园建在家门口”的愿望。

如今的宿州,真可谓处处皆风景。“心灵归宿、幸福之州”,我们的城市宣传标语说得真好!在宿州安家,心灵有了归宿,更有了归属。

新闻深一度:坚持规划引领,擘画城市总体发展蓝图。我市已编制完成大宿城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和生态网络规划,谋划了“绿、城、人、产”总体战略思路,塑造“三环链城、四带穿城、五苑抱城、百园融城”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按照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中心城区“东进、西优、南展、北扩”发展思路,中心城区布局结构基本确立,大宿城空间形态已初具雏形。

【关键词:温暖】

亲历者说:董昉(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采访十多年,每天都扛着“长枪短炮”奔波在新闻现场和采访一线,用自己的镜头记录时代脉动,见证城市变迁,感受百姓冷暖。在我的镜头下,我们的城市变美、变高、变大了,而且变得越来越暖了。

为什么会越变越“暖”?因为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或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或参与急难险重任务,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与暖,散发着光与热。这群人,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志愿者。以前曾采访过多个志愿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把剃头刀,满腔奉献情。”这是红十字志愿者陈玲大姐的真实写照。今年65岁的陈玲大姐家庭困难,丈夫因病去世,儿子身患精神残疾,但她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而是心怀感恩之情,常年奔波于宿城的大小医院和敬老院,免费为身患重病的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理发。小事不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她也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一次义举,挽救一个生命。”2016年4月,宿州学院教师杨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18年1月31日上午,他在省立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将“生命的种子”送往湖南长沙,救治了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他也成为我省首位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高校老师。

这些志愿者的义举义行也深深感动着我。2017年底,我加入了市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成为了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的一员。自从加入这个“大家庭”,参加了应急救援、服务保障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这让我感受到奉献他人、温暖自己的快乐。

新闻深一度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等平台,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常态开展扶贫扶志、移风易俗、文明交通、文明劝导、心理咨询、爱国卫生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全国“四个100”典型3例、省级志愿服务优秀典型18例、市级165例。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先后组织5600支志愿服务队伍、20余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宿州已蔚然成风。

【关键词:乡愁】

亲历者说:黄小锋(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员工)

离开家乡求学创业转眼已20多年。受疫情影响,国庆节才带着爱人和女儿返乡探亲。不知不觉距上一次回老家快两年时间了,家里怎样?有没有变化?我心里依然忐忑。因为爱人自小在昆明长大,女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妞”,始终有点不太适应家乡特别是农村的环境。没想到这次短暂的回家之旅,竟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这真的是宿州吗?

弟弟开车接站,却把车停得非常远,因为高铁站周边严查乱停车。大家相视一笑,心中暗自叫好,毕竟秩序比距离更重要。弟弟五岁的儿子提议开车兜风看看夜景,我八岁的女儿欢呼雀跃,大侄子给司机爸爸设计了一条线路,果然一路都是流光溢彩、热闹非凡。三角洲公园周围充满灵气和活力,云集步行街整洁有序。特别是路边的垃圾桶,有着别致的造型,仿佛在骄傲地宣示:我不仅爱干净,更爱美丽。

回到农村看望父母的几天,更是让我思绪万千。晨起跑步时,环卫工已早早工作,不知何时安装的道路护栏被他们擦拭得干干净净。夜幕降临时,过去一片漆黑的村庄变得灯火通明:路灯、户灯映衬着点点繁星,村里人在文化广场唱起来、舞起来,这样的场景梦幻又美好。最激动的是家里通了自来水,还装了抽水马桶。我的天,要知道“上茅厕”曾经是我的痛苦,更是爱人和女儿的噩梦……农村“厕所革命”,让我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最欣慰的是父母的身体都还好,有些小毛病,算是劳作一辈子的“印记”吧。

家乡越来越美好,乡愁也越来越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希望他们一切安好,让我有充分的理由和动力“常回家看看”。

新闻深一度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宿州加大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助推全域文明、全体文明、全程文明,努力实现“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跃升。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这样的文明宿州、美好宿州,正成为全市人民心中最闪亮的星!    记者 谢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