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解锁百姓幸福密码
——我市以党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5-04-21 11:57 编辑:商务局站点管理员 来源:拂晓报 阅读: 字号:【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市委社会工作部自组建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持之以恒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贡献力量。

书记“挂帅”

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农田灌溉问题解决了,村内农机无序停放、挤占道路的现象不见了,一些历史疑难问题也得到妥善化解。如今,村容村貌更美,大家心气更顺,谋发展的精气神更足了……”近日,在泗县大路口镇河平村,村民们提起身边的变化如数家珍。

河平村的变化,得益于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的实施。镇党委书记、村党总支书记“挂帅”,创新运用“四心四解”工作法,消除矛盾隐患,化解疑难问题,为民纾困解难,服务发展振兴,推动乡村面貌整体转变。“党员干部认真履职,用心用情化解矛盾、为民服务,筑牢了党群关系基础,促进了人心和谐向善,凝聚了干事创业力量。”大路口镇党委书记杨振洲说。

实施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做优一项工作,树立一个品牌。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书记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市委书记、县区委书记、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书记主动领办基层治理项目,瞄准“小切口”撬动“大治理”,以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方式,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常态化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聚焦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主题主线,各级党组织书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群众共性需求以及久拖未决的疑难问题,精心梳理一批领办项目,涵盖小区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议事协商、民声呼应、民生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11个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力完善“书记抓、抓书记”工作机制,坚持与中心重点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高质量推进到位。

截至目前,全市1477个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通过书记领办、部门协作、共同化解,解决一批信访积案、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处理一批长期困扰基层问题、健全完善以“一件事”化解推进“一类事”解决工作机制,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

破解小区治理“老大难”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经常来小区清运垃圾、疏通下水道,帮助群众维修水管电路,让我们老旧小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贴心的物业服务。”萧县龙河街道城西社区居民朱爱侠高兴地说。

城西社区针对群众反映的老旧小区无人管、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组建了由社区工作者、热心居民等组成的4支“红管家”服务团队、9个“邻里帮帮团”,定期开展公共设施维修、安全隐患排查、垃圾清运等16项服务,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大家的欢迎。

小区物业管理是关系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更是事关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小区延伸,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优势。

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召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会议,凝聚多方合力,共同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设立物业治理专项工作组,研究制定《宿州市业主委员会换届指南》,规范业主委员会换届选举流程,明确业委会组建、运行、换届改选的条件和工作流程,促进业委会换届工作高质量开展,提升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水平。

印发《宿州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实施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深化“红黑榜”动态管理,每季度公布物业服务项目“红黑榜”。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组织开展“围楼夜话”“业主面对面”等议事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万余个。设立人民建议征集直报点,实现民意“零距离”通达。

把社区、小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以志愿服务精神引领社会新风尚。推广建设暖“新”驿站、搭建多元“友好场景”,吸纳400余名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网格治理,通过“随手拍”活动,上报环境整治、安全隐患等问题线索,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双提升”。

移风易俗

遏制高额彩礼“攀比风”

“节约从简一身轻,乱要彩礼有压力,借钱结婚不可取。坑自己!恋爱婚姻根基石,诚意攀亲通情理,不摆阔气不收礼。皆大欢喜……”日前,在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桃花开红娘驿站”,红娘王梅花唱着编排的《移风易俗三句半》,向前来寻求好姻缘的单身男女传递文明婚俗新风尚。

为了给适龄未婚青年“牵线搭桥”,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葛集镇党委在白腊园村成立了“桃花开红娘驿站”,组建“公益红娘”队伍。红娘在说媒过程中,还化身移风易俗宣传员,引导大家理性看待婚姻和彩礼,培育健康向上、节俭文明的乡村婚嫁新理念。

成立“红娘驿站”,是我市推进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我市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以综合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制定全市《关于推进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案》,建立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和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专项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农村高价彩礼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各牵头部门共同研究、共同部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推动各县区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围绕抵制高额彩礼、杜绝大操大办等方面开展议事协商。引导各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指导制定倡导性标准,根据各地情况试行随礼、彩礼等实施标准,推动村(社区)将抵制高额彩礼、实施倡导性标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选树“低彩礼”“零彩礼”典型家庭,以颁发证书、免费体检、婚庆优惠等形式予以礼遇;将抵制高额彩礼纳入积分制管理,让“零彩礼”“低彩礼”家庭获奖励、得实惠。邀请红娘代表、老执事代表、新人代表讲述婚事新办的身边故事, 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和示范引领,激发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人才赋能

注入多元共治“新活力”

“多亏你们的协调帮助,孩子们的事终于解决了!”近日,在埇桥区三八街道金园社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4名家长向“五老调解团”的“银发”调解员们连声道谢。一场因孩子玩游戏引发的医药费用纠纷,在“银发”调解员们的努力下成功平息。

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金园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深挖社区“银发人才”,成立由49名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调解团”。“银发”调解员们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将一件件矛盾纠纷巧妙化解在萌芽状态,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和事佬”。

人才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要素。我市不断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人才库,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使用政策,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导新时代“能人”参与基层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开展基层治理人才摸底排查工作,重点从基层党组织书记、退休干部、社会组织工作者、乡贤五老、法律明白人、优秀网格员等群体中选拔推荐优秀人才,为基层治理人才队伍注入“源头活水”。打造“议事”品牌,以砀山县“干群夜话”、泗县“围楼夜话”、灵璧县“邻里议事亭”、萧县“五老调解室”、埇桥区“家事调解闺蜜团”等具有地方特色基层治理品牌为基础,形成宿州基层治理品牌矩阵。

充分发挥新时代“能人”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村民说事会”“小区会客厅”“评理说事点”等活动,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群众意见和诉求表达渠道,引导民事民说、民事民商、民事共办、民事民评,有效帮助群众解心结、顺心气,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当主人”“唱主角”“拿主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守正道而开新局,致广大而尽精微。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