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庭院经济“小算盘” 撬动乡村振兴“大事业”

发布日期:2024-01-03 21:42 编辑:商务局站点管理员 来源:宿州市商务局 阅读: 字号:【  

“花生吃起来酥脆清甜,让人不禁想起‘老家的味道’。”近日,吃到家乡产的黑色花生后,北漂姑娘张丽丽高兴地说。

出现在大城市的黑花生,来自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农民的庭院种植,村民们通过简单包装便实现了“庭院经济”的“千里传送”。

去年以来,我市在全面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投入衔接资金1850.7万元,统一规划、补贴引导,选种价值高、效益好、销路畅的特色果树、名贵花卉、食用菌等,以“小切口”探索乡村建设“大振兴”,为发展“庭院经济”探路。目前,我市实施“庭院经济”项目85个,带动发展农户约1.2万户,2023年年底可实现户均增收1449.5元。

引导农民入市场 联农带农增活力

“庭院经济”一般来说,是指农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和资源,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特色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业态,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又能对外输出产品与服务。

“我市脱贫户以鳏寡孤独户居多,60%以上是无劳动能力或半劳动力脱贫人口,农田耕作、外出务工都受到身体条件限制。但是几乎每家都有着二三百平方米以上的园子地,农民居家劳作就能产生效益,政府便组织农户在自家小院里做起了文章。”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施斌介绍。

2022年,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村民张伟被村里微信群的一条“发展庭院经济”的消息吸引。安徽邮政公司选派干部、驻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第一书记杨玉良,号召大家把自家小院利用起来,统一种上黑花生,等待收获后统一卖给村里加工厂。

“政府免费给种子,就算不能赚钱也亏不了,不妨试一试。”抱着这样的想法,张伟成为村里第一批参与“庭院经济”建设的农户。“以前手里的钱只够应付吃喝,现在也算有‘余粮’了。多了一笔收入,家里有什么急事用钱不犯难。”

“采取一定奖补措施,把农民引上路,是‘庭院经济’融入市场的第一步。”施斌说,“发展‘庭院经济’,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尝试‘庭院经济’这条新路子。”

发展“庭院微经济” 绘就振兴新图景

一户庭院一处景,一家美带动家家美,家家美带动乡村美,一座座美丽庭院为乡村添“绿”增“颜”。走进宿州乡村,一幅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新图景徐徐展开。

“以前院子堆满了杂物,不美观,自从镇里和村里干部帮我们规划,院前院后种上了玫瑰花,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额外增收,我们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都很高。”泗县刘圩镇潼南村村民曹苏枝高兴地说。

泗县大力鼓励支持村民在房前屋后、沟边塘边、废田废地种植食用玫瑰花,形成了独特的“庭院经济”。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玫瑰产业,泗县安排衔接补助资金117.32万元,在老潼河沿岸新增种植食用玫瑰花495亩,形成以潼南村为产业中心“点”、老潼河为示范种植“线”、周边村为扩展种植“面”的产业布局。截至目前,该县刘圩镇共有4个村20多个自然庄200余户农户常年种植玫瑰花。

庭院虽小,作用不小。当闲置土地资源被有效盘活,业态繁多的“微经济”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去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大背景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需要。发展‘庭院经济’是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式之一。”施斌对记者说。

探索创立新模式 撬动乡村“大振兴”

去年以来,我市探索创立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微养殖园等“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突出联农带农,全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发展、农户增收“新引擎”,有效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

我市探索“党建引领+庭院经济”经营模式、“企业+经纪人+农户”“企业+村组织+农户”经营模式;探索成立合作组织,开展先期试点;泗县刘圩镇潼南村成立泗县振兴现代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牵头、两委干部入股、集体示范、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市不少地方已经推出当地“庭院经济”建设方案,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重打造“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小养殖园”为主的涉农经济,和以“小加工、小餐饮、小民宿、小制作、小买卖”为主的非农经济,“庭院经济”尽显乡土本色。

“政策已明确,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突出乡土特色,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探索发展多种模式的‘庭院经济’。”施斌告诉记者,“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是家庭经济的‘小算盘’,也是全市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大事业’。接下来,我市将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加入到庭院种养中来,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群众实现创收增收的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