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579/202301-00031 信息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宿州市商务局
成文日期: 2022-08-10 发布日期: 2022-08-22 10:53
文  号: 宿商〔2022〕88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关于印发《宿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政策咨询机关: 办公室 政策咨询电话: 0557-3025098

关于印发《宿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宿州市商务局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2-08-22 10:53 编辑:宿州信息公开020

关于印发《宿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园区商务主管部门,局各科室:

    现将《宿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宿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宿州市商务局

              2022年8月10日


宿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宿州市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要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商务发展的新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商务发展新动能,发展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商务经济,努力在建设现代化美好宿州中贡献商务担当。根据《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安徽省商务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市商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商务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主要指标实现明显突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三五”末的424.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2.6亿元,首跨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20.6%左右,高于全省年均增长速度8.2个百分点,居皖北六市前列。限上企业数量净增长263家。一是居民消费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消费市场发展加速。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373元,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54.2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10742元和492.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8%和10.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369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8.3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5229元和140.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9.9%。二是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压舱石”作用明显。“十三五”时期,全市限额以上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7.9%,高于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年均增速5.9个百分点。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占比由2015年34.1%提高至2020年40.3%,三是消费结构逐渐改善,升级类消费比重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市消费结构逐渐改善,消费水平快速提升。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类值看,全市限额以上书报杂志类、中西药品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年均分别增长23.3%、17.9%、12.8%、12.1%、10.9%、6.5%。2020年,全市文化娱乐体育健康和汽车类消费占比为38.6%,比2015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于基本生活类商品12.6个百分点。四是零售市场繁荣活跃,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经统计,我市零售业法人企业中,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家居建材商店、便利店等零售业态企业6327个,占全市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73.1%,实现销售额249.8亿元,占全市全部零售企业销售额比重75.5%。其中,专业店企业3180个,占全市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36.7%,实现销售额97.1亿元;专卖店企业2071个,占全市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23.9%,实现销售额95.6亿元;家居建材商店364个,占全市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4.2%,实现销售额11.8亿元;购物中心56个,占全市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0.6%,实现销售额8.2亿元。五是新型消费释放活力,线上贡献逐渐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电子商务、网购快速发展。2020年我市限上电子商务企业共有68家,比2016年增加了56家,共实现零售额62.5亿元,是2016年的17.5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年均增长65.7%,占全市限上零售额的比重由2016年0.02%提高到2020年11.1%。

电子商务提质增效。全市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由2016年的6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30亿元,年均增长约40%。至2020年底,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62.5亿元,全省排名第10位;增速87.2%,全省排名第1位。一是电商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000余个,打造出壹度拼拼、小马科技、龙润堂等一批知名本地电商企业和品牌。全市开设线上店铺约4.3万余家,注册活跃电商企业1000余家,带动约20万人在电商相关行业从业就业。二是示范创建成效明显。2015年以来,砀山县、泗县、萧县、灵璧县4个县相继成功申报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省级农村电商先进县2个,省级示范镇21个、示范村85个。现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6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8家。安徽壹度品牌运营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商务部首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数字商务企业。三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巩固提升、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等多项政策措施,为全市电商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分别与阿里巴巴、苏宁集团、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宿州市电商协会,开展电商直播、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等竞赛,多渠道营造发展氛围。全市累计举办培训班200余场,开展电商培训总人数约5万人次。四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动农村地区“两中心、一站点”建设,全市县域电商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快递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建成运营,布局村级电商服务网点866个。建设高标准电商产业集聚园区9个,园区及配套建筑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吸引入驻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配套企业500余家。五是助力脱贫成效显著。开展农村电商培训近万人次,帮助农村地区1000余人开设网店,6000余人在电商相关领域从业就业。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励志电商女孩李娟、“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安徽亿度网络科技公司等一批电商创新创业模范典型。砀山精准电商扶贫经验多次在全国农村电商会上做交流发言。

流通体系逐步完善。抢抓加快皖北发展机遇,大力提升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辐射面广的商贸流通体系,传统商贸流通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商业档次逐步提升。先后引进吾悦广场、万达广场、苏宁广场、国购广场、宿州CBD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进驻,大润发、永辉超市、华润苏果、希尔顿、品尚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相继开店运营,砀山壹度便利、萧县联华超市等一批商贸流通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至2020年底,全市重点品牌连锁便利门店总数达到959家,销售额12.4亿元。二是商业服务业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实现宿州市“老字号”从无到有的突破,全市申创“安徽老字号”企业7家。打造集戏曲演艺、民俗非遗、餐饮文化等一体的南翔云集 “安徽特色商业街”;积极推动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大型商场开展绿色商场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新禧万年、花开嫁日、宿马汇成功获评宿州首批国家级五钻级酒家。三是城乡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百大农产品物流中心、砀山惠丰农产品批发市场、泗县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等批发市场投入使用,一批城乡农贸市场陆续完成标准化改造,初步构建了城乡一体的流通新格局。全市通过直营、加盟、特许等各种形式,连锁网点多达3000余家,各种形式的城区专卖店、便民店2000余家,宿州百大农产品物流中心、白马商城等一批综合及专业市场100多个,中心城区拥有上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购物中心9家、大型超市15家(2000平方米以上)。

对外贸易稳中有进。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十二五”末的7.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3.4亿美元,连续跨过6个亿美元台阶,年均增长12.1%左右,高于全省平均增速约2.3个百分点。一是外贸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备案登记企业超600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200家。二是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对外贸易市场快速发展,全市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基本覆盖全球。对外贸易产品由“十二五”时期的农产品和纺织服装及加工品为主,优化升级为与电子设备和医用化工等并重发展。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宿州海关、宿州国检局正式开关开检,宿州外向型服务机构体系基本完备,对外开放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首家公用型保税仓库泗县泗涂公共保税仓在2018年通过合肥海关验收,原泗县纺织服装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批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对营造良好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和外贸稳步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四是跨境电商实现新突破。积极鼓励招引培育跨境电商企业,建立跨境电子商务运行监测机制,至十三五末全市摸排跨境电商企业约20家,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超3000万元。

外资总量规模扩大。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由“十二五”末的6.7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0.7亿美元,年均增长10%,总量稳居皖北六市第2位。招大引强继续深化。“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新批投资额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5个,累计投资额3.97亿美元。新增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个。外商环境不断优化。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市累计新批备案外资企业46家,投资总额8.16亿美元。建立健全千家外商投资企业联系服务制度,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落地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促进成效显著。组织参加徽商大会、进博会、中博会、投洽会、高交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宣传投资环境,开展经贸活动招商。连续三年组织参加的世界制造业大会,累计签约项目79个,合同引资额540.3亿元。对外投资水平明显提升。

对外投资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对外投资总额从2015 年到 2020 年实现由无到有,增加到1062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由2015 年的4304万美元,增加到 2020 年5197万美元,年均增长4%。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累计新批备案15家境外投资企业、3家境外机构,累计协议投资额3962万美元,实际对外投资额2922万美元,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18亿美元。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9个,2020年末全市累计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地区12个。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商务发展面临着更加深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但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迎难而上,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地位等带来新机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双边协议开始施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大势。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跨国直接投资持续萎靡,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区域化、本土化趋势明显。

从国内环境看,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消费动能加快转变,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国家提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未来内需市场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近年来国内劳工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物流成本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导致我国吸引外资的传统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外贸进出口扩大受限。但总体上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对外开放加快,物质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为我市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我市实际看,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将释放巨大的产业升级、投资和国内消费需求,有助于我市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项重大战略叠加发力,有利于我市发挥省际交汇区位优势和承东启西战略地位,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层次;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有利于我市放大云计算大数据先发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体判断,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挑战并存,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新宿州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商务发展和安全,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将推进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内需与外需相互协调、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奋力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充分发挥商务工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美好宿州中的重要作用,助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推动高水平开放迈出新步伐,构建商务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深度融入长三角商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着力缩小省内先进地市差距,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关键枢纽。预计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700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稳步发展,力争年均增速10%以上。

三、重点任务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支点,紧扣“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使命要求,以促进消费、创新流通、完善市场等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内外贸协同发展、双向投资融合、贸易投资联动等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高水平开放式发展和联动式发展,打造畅通高效循环,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 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一)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助力消费提质扩容

1、巩固提升传统消费。一是促进实物商品消费。推动吃穿用住行等实物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型升级。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支持开展“汽车下乡”,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报废机动车回收资质,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更新。鼓励家电企业开展“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推动汽车家电消费提质扩容。建立促消费长效机制,深度开展“皖美消费 乐享宿州”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节日消费”,鼓励县区和企业组织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二是拓展居民服务消费。开展“放心家政”行动,鼓励家政企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培育一批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家政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延伸覆盖全市所有县区,“一人一码”全面推行,让家政服务消费更放心、更省心。积极推动餐饮消费,推动餐饮住宿提质扩容,鼓励品牌餐饮企业连锁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深入挖掘宿州传统餐饮名品,提升符离集烧鸡、萧县羊肉、栏杆牛肉、泗县山芋粉丝等名品名点知名度。到2025年,力争培育5家钻级酒店。老字号餐饮品牌突破5个,新增徽菜连锁经营企业11家,新增徽菜连锁经营店36家。三是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围绕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鼓励商贸企业引进一批具备消费潜力的全球全国知名品牌、时尚品牌,设立知名品牌旗舰店、首入店、体验店,开展新品首发首秀、时尚周、品牌秀、创意展等活动,提升商圈品牌消费档次和能级。鼓励商贸企业规模化发展,支持宿州百大批发市场、砀山壹度便利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行业的领头企业。鼓励老字号企业创新,引导老字号企业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研发新产品新服务。扶持一批中小商贸企业、成长性好的个体商户“小升限”,力争到2025年限上商贸流通主体超过1300家。

2、积极推动新型消费。一是创新消费业态模式。支持传统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推动经营模式由商品销售向“商品+服务”并重转型,鼓励发展智慧商店、无接触配送、到家服务等,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支持鼓励传统商业场所改造为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培育“网红门店”“网红品牌”。引导企业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小而美”网络品牌。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设置进口产品销售专柜、专区,促进进口商品销售。二是做大做强电商消费。推进电子商务赋能消费,引导我市电商企业参加“全国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好网货大赛”等国家、省级网络促消费活动,提升宿州商品品牌知名度。推动宿州市电商直播创新基地建设,以直播电商和内容电商为重点,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开展直播活动、举办各类大赛,发现和培育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人才,营造电商创新发展氛围。推进知名电商入宿,激发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活力,推动创建数字商务基地和企业。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营销等模式扩大销售,拓展无接触、少接触型消费模式,加快推广“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提高电商主体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电商示范企业,到2025年,力争限额以上电商企业超过100家。三是推动绿色低碳消费。以创建国家绿色商场为引领,推动建设一批绿色商场、绿色餐饮,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餐饮业绿色低碳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5家中国绿色饭店(含国家级绿色餐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商贸企业进行绿色节能设施设备更新和改造,推动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加快二手车流通,支持打造全市二手车展销、交易市场。支持电商企业简易包装和无包装配送模式,完善末端回收体系,促进循环消费。

3.打造高质量消费载体。一是优化提升城市商圈。打造多层次消费空间和平台载体满足居民便捷多样高质的吃穿用消费需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统筹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修订编制全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科学规划城市商圈,完善商圈功能,改造提升中心城区主商圈,向品质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推动城东新区、宿马园区、高新区、符离片区、经开区等多个新兴商圈高标准建设。健全城市商贸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居民各种服务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加快建设特色街区。鼓励建设特色鲜明的购物美食、文化旅游、花卉休闲等商业街区,加大对现有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力度,合理设置人行道、座椅、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提升街区综合配套水平。推动宿马园衢坊街、砀山砀郡新城美食街创建特色商业街区,引导云集、义乌等商业街改造提升,建设一批高品位步行街。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争创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超过4条。三是发展社区商业。大力发展连锁便利店、家政服务、社区养老、再生资源回收等便利服务业,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维修点等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改造提升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连锁便利店,支持在社区开设24小时便利店,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至2025年末,力争全市重点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数力争超过2000家。四是繁荣“夜经济”。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本区域夜市发展,丰富业态种类,完善夜间居民消费环境。支持商贸企业、商业街区规范开展夜间经营和促销活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各地、企业开展夜市建设与改造,打造品质夜市。到2025 年末,全市打造3条以上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和品质夜市,以及若干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点,鼓励各县区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精品夜市,力争全市形成1-2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夜市品牌。

4.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引导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市内骨干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培育知名度高、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支持流通业企业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业态,提升城市流通业现代化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线上发展,开展特色经营和精细化服务,提升中小企业活力。挖掘孵化一批成长性好的新业态企业,支持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的食品、家居等消费品生产企业成立或发展限上商贸企业。到2025年,力争限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1300家左右,培育年销售额过20亿元商贸企业超过2-3家。二是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推动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联动发展。支持宿州中冷易达、砀山幕天建设冷链仓储物流项目,支持安徽壹度品牌开展连锁网点建设,泗县新发地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二期),安徽绿兴农业建设灵璧县绿兴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文明菜市”专项行动,对180家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积极支持砀山加快开展全国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建设,加快实现农民增收与消费提质良性循环。到2025年,力争5个县区全部入选全国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三是提升农村电商活力。壮大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力争引入和培育年网销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50家,推动具备条件的农村电商纳入社零统计范围。培育一批年网销额超亿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村电商集聚发展,培育年网络销售额超亿元的电商强镇和年网络销售额超亿元的县域电商特色产业园(街)区 。加强农村电商产销对接,培育一批季节性、固定式的农村电商促销活动,拓宽农产品进城渠道。推广农村电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村群众稳定增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力争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76亿元。四是完善应急保供体系。探索建立重点保供单位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全市统一的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网络。加强政企协调联动,共同保障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调运和投放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预案对接,加强灾害天气条件下和重要时段的市场保供工作的督促检查。全面落实冻猪肉收储任务,适当储备生猪活体和耐储蔬菜等储备,增强生活必需品储备调节能力。

专栏1  推进消费升级

扩大餐饮消费:挖掘传统餐饮名品,提升符离集烧鸡、萧县羊肉、栏杆牛肉、泗县山芋粉丝等名品名点影响力。2025年,宿州市培育至少 5家中国绿色饭店(含国家级绿色餐饮企业),培育 5家钻级酒家酒店,老字号餐饮品牌突破5个。

扩大汽车消费:充分发挥和支持宿州汽车流通协会举办高品质车展,打造“皖美消费 乐享宿州”汽车惠民消费品牌。

扩大家电消费:打造“皖美消费 乐享宿州”家电惠民消费品牌,支持宿州苏宁易购、宿州京东家电扩大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智慧家用电器等商品经营。

支持夜经济:支持宿州南翔云集文化商业街、宿马园区衢坊街、砀山砀郡新城美食街影响力,激发夜间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支持新零售:致力于宿州市社区型便利运营,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支持安徽壹度品牌运营股份有限公司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模式,“壹度便利+壹度易购+壹度拼拼”运营新模式。

支持步行街提升:支持宿州南翔云集步行街、宿州宿马园区衢坊街、砀山砀郡新城美食街提升改造。

(二)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外贸竞争力

1.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一是培育壮大外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外贸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皖神面制品、新林集团、雪龙纤维、科技食品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大力帮扶中小外贸企业成长,积极帮助解决初创期和成长期面临的难题,激发中小型贸易企业活力。通过政策培训、市场开拓、出口信保等方式支持更好更快走向国际市场。

专栏2培育壮大外贸主体

持续深入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外贸龙头企业。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抓手,扩大进出口规模,着力促进外贸过千万美元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进出口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

强化进出口孵化工作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指导推动外贸新获权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充分挖掘潜力,孵化进出口新增长点。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超400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150家。引导企业国际市场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各类新型市场开拓平台,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基础上,加快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保持国际市场多元性和抗风险性。

二是优化贸易发展方式。积极扩大一般贸易规模,鼓励外贸企业增加研发设计、品牌和渠道投入,引导不断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出口比重,支持企业注册或收购国际品牌,引导培育省级出口品牌,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三是深入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引导企业通过广交会、华交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参展实效。持续做强自主组展能力。鼓励企业利用线上展会、电商平台等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推进与RCEP国家贸易合作。四是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跨境电商管理服务模式,强化运行监测体系。提升便利化水平,支持引进大型跨境电商经营平台和配套服务类企业,积极培育跨境电商本土企业。支持做大做强跨境电商,建设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支持企业利用数字化手段开拓国内外市场。五是推进海外仓建设。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海外仓建设,提高海外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中小微企业借船出海,带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支持企业加快重点市场海外仓和国际站布局,构建全球服务网络。六是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引导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新区服务外包省级示范园区发展。进一步发挥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新兴服贸,鼓励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农业科技等专业服务“走出去”,拓展专业服务国际市场。

2.高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优化贸易发展结构。优化对外贸易区域发展布局,引导各县区园区利用产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全市外贸发展新格局。稳定壮大主导产业,持续推进传统农产品、板材、纺织服装出口,培育防疫物资、电子元器件等多种外向型产业支撑体系,提升外贸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扩大进口规模,支持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稳步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规模。

专栏3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推动省级开发园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创新提升,引导现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公用型保税仓充分发挥进出口带动作用,探索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等开放载体,打造开放平台磁场优势。充分运用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政策,运用园区对口合作等机制,推动外向型产业转移项目落地,不断扩大农产品、服装、板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提质,提升进出口产品竞争力。

二是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强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管理与政策支持,支持帮助基地构建各类服务平台,为基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引导外贸产业集群式发展,积极申报新一批省级外贸转型基地,提升转型升级基地外向型发展能力,支持组团开展国际营销和品牌出口,不断提高出口竞争力。

专栏4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化调整我市对外贸易结构。注重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促进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收购国外品牌,鼓励申报“安徽出口品牌”。  

2.完善外贸发展促进体系。加强外向型产业外招引内挖潜,着力招引一批两头在外的外向型项目,培育外贸新支撑点,夯实外贸发展基础。打造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农轻产品外贸升级基地,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开拓国际市场。

三是促进国内外市场融合发展。做好“两个市场顺滑切换、内贸外贸融合发展”大文章,深入参与推进出口转内销、线上线下融合、内外贸一体化平台建设等工作。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以双向投资带动对外贸易发展,以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本高效配置,顶格推进“双招双引”机制,充分利用与国际投资贸易相配套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四是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抓住用好 RCEP 等机遇,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3.改善贸易发展环境。一是优化跨境贸易融资环境。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支持。推动落实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支持政策,扩大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规模。二是提升对外贸易营商环境。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推动扩大承保种类和范围,引导适度降低承保费率,增强数字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短期出口信用险承保额和覆盖面,着力降低外贸经营风险。

(三)聚力“双招双引”,持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深度融合的开放引资战略导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加大全球双招双引力度,持续扩大外资项目增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着力推动利用外资稳总量、优结构、提质量。

1.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一是贯彻国家扩大开放战略。持续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国家关于取消或放宽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政策,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二是拓展外资国别地区来源。深化与主要外资来源地合作,发挥香港、台湾地区在吸引外资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日韩等重点地区外资占比。加强与欧美等国家(地区)投资合作,密切关注德资、美资企业动向,寻找产业融合点、接入口,大力引进优势企业和优质项目。三是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围绕“一城两区三基地”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对接,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重点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新兴产业布局。瞄准沪苏浙外资总部、研发机构聚集优势,积极开展总部招商、研发机构招商。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分工合作,全面加强与杭州市对接合作,加强与各地外企商协会联系沟通,举办特色招商对接活动,积极承接外资中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2. 促进外资提质增效。一是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鼓励外商更多投资先进制造业,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数字创意(文化旅游体育)、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现代物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人工智能、轻工(绿色家居建材和轻纺鞋服)十大重点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推动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等多种方式,推进外资制造业结构优化,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链,做大做强重大产业集群、基地,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二是深化现代服务业开放。积极推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工作,落实国家扩大电信、教育、卫生、金融等重点领域开放政策。积极引进与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吸引知识产权代理、评估、融资等全链条服务机构落户宿州,争取境内外知名法律、会计、招标、拍卖、技术服务等各类中介机构在宿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外资更多进入医疗健康、育幼养老、旅游服务、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三是引进外资总部及研发中心。优化外资总部项目支持政策,打造高水平总部经济平台,重点招引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鼓励 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区域性运营机构,引导和鼓励沪苏浙外资研发中心在宿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向我市转移,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享受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

3. 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一是创新 “ 双招双引 ” 工作机制。围绕十大重点产业,聚焦境外世界500 强企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靶向精准招商。强化重大外资招商项目“一对一”包保服务,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落实和完善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机制。二是创新“双招双引”方式方法。借助大数据、虚拟现实、互联网、物联网、现代通信等科技手段,推动线上宣传展示投资环境,推进“云推介”、“云洽谈”、“云招商”、“云签约”等新招商模式,开展不见面招商。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招商专业服务等方式,开展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中介(行业)招商、“基金+产业”招商,推动专业化市场化招商。积极参与长三角、一带一路、区域经贸合作价值链分工,紧盯全球、全国范围内上下游企业,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商协会作用,引入企业家和专家团队参与“双招双引”全过程,开展以商招商。三是创新 “ 双招双引 ” 推介活动。用足用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投洽会等各类平台,立足宣传推介、扩大影响、结识客商,组织举办综合性经贸招商活动,拓展客商资源。组织赴境外国家和地区参加经贸活动,深化我市与境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合作交流,鼓励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充分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作用,在境外举办有针对性的“双招双引”活动。注重借助外国驻中国领事机构资源力量,加强与各地外企商协会联系沟通,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招双引”活动。

4.强化外商投资管理保护。一是健全外商投资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全流程、一体化、创新型的外商投资促进、服务、管理和保障机制。构建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商协会、企业组成的“四位一体”外商投资促进体系。建立健全“外企之家”服务机制,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加强对重点外资企业包保服务。建立外资企业座谈会、圆桌会、联谊会等沟通服务机制,开展进园区、进企业调研走访,强化政策宣讲、工作协调、现场交办,倾听企业声音,务实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二是完善外商投资保护体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规范、及时、有效处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事项,依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全面保障外商投资公平待遇,促进内外资公平竞争。加强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强化外商投资管理。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非禁即入”。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简化外资项目核准手续。健全外商投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深入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相符、不衔接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外商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成果。

专栏5提升利用外资质量专项行动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准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外资来源。促进外资放大增量拓展存量,鼓励引导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能和利润再投资。聚焦本地产业链,持续吸引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提升招商引资效能。全面开展“双招双引”,招引更多优势外资企业和项目。巩固提升与港澳台地区投资客商的合作,加强与境外重要外资来源地商协会联系沟通,加大对主要外资来源地招商。深度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全方位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加大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引资力度,支持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优化投资服务管理。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优化外商投资企业信息报告流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落实外商投资服务保护体系,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推动各县区园区出台利用外资政策,逐步完善全市外商投资政策体系。

推进重大外资项目。持续跟踪服务百丽鞋业、光大绿色环保能源、新亿盛医疗、阿里迅犀、迈瑞医疗、山鹰纸业等重大外资项目建设,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确保项目落地投产达效。

(四)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健全“走出去”政策和服务体系,助力重点外经企业海外布局,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全力打造对外投资合作重要节点。

1. 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提质增效。一是鼓励开展跨国经营。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鼓励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行业优势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建立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营销网络、承揽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的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和布局,引导基础设施、轻纺鞋服、板材加工、医药化工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强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在传统产业、新兴领域合作。二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企业以实物投资、股权置换、联合投资、特许经营、小比例投资、初创企业投资、设立联合基金、研发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外投资。推动一批有产业支撑、发展潜力良好的重要企业规模化发展,通过资产重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市场运作的方式参与国际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并购境外优质能源资源、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尖端技术,加快国别产业布局,打造高端自主可控产业链。三是推进“三外”联动。支持外经企业充分利用境外资源优势,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开展投资促进活动,积极吸引外来投资。鼓励境外并购回归发展,实现内外协同、产业带动,资本技术回归。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扩大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对外投资,带动技术标准“走出去”,形成投资带动贸易的协同效应。

2. 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一是探索投建营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强“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参与项目后续运营维护和技术管理服务,逐步实现由建设施工优势为主向投融资、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的综合优势转变,促进单一承包型“走出去”持续向集成式“走出去”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海外工程项目。引导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融资方式由主权担保、主权借款向项目融资转变,争取金融机构对有条件的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提供项目融资,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降低主权债务风险。二是提升境外工程企业形象。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引导做优做精项目,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确保项目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性,创建以高质量、可持续、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等为核心的中国建设品牌。鼓励“走出去”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热心公益事业,增进文化交流,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企业形象。

3.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是优化 “ 一带一路 ” 产业布局。综合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因素,在陆海天网建设和相关产业深化投资合作,扩大双向投资和贸易。积极推动基础设施、轻纺鞋服、板材加工、医药化工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等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大力开拓东南亚、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加快培育对外投资合作新的增长点。落实RCEP 等国际协定,加大对协定成员国市场开拓力度。二是共建 “ 一带一路 ” 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我市工程建设技术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和配套工程,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引导有实力的路桥、房建、矿产资源开发等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装备、技术、品牌、服务、标准“走出去”。 三是借力 “ 一带一路 ” 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阿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组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共享发展机遇。积极引导企业走进“一带一路”,组织企业在东南亚、中亚等重点地区举办经贸对接活动,推动务实合作。建立与境外商协会沟通联络机制,为企业深耕“一带一路”市场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4.加强对外投资合作风险防范。一是加强对外投资管理监督。完善对外投资合作管理模式,引导对外投资企业按照“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按照“备案+负面清单”模式,做到应备必备、规范发展。完善对外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加强事前服务引导及事中事后监管和保障,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充分发挥“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强发布境外投资信息、建立投资合作机制。二是健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联动,强化海外风险的防控机制,拓宽防控渠道,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定期排查梳理海外投资经营业务的风险状况,有效规范对外投资的行为和市场秩序。建立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配合做好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及人员转移、资产保全等工作。指导企业构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层级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安全责任。三是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组织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引导境外投资健康发展,加强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能力,维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督促对外投资企业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境外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境外投资决策、授权管理、财务管理等内部规章制度。

专栏6  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专项行动

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落实《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及《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报告暂行办法》,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和保障。发挥“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及时发布风险防范预警信息,规范企业海外经营,健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安全有序发展。

积极引导企业抱团出海。探索“走出去”合作新模式,参与“走出去”企业联盟,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借助长三角对外投资合作联盟,加强与沪苏浙外经企业的合作,借船出海、共拓市场。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推进新林集团、一灵药业、新远大等企业境外项目和中煤三建在老挝、越南、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赞比亚、塞尔维亚等国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实施进度。鼓励中煤三建开拓国际新型基础设施市场,参与高标准绿色工程建设,打造一批有多方合作因素、体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理念、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优质项目。

(五)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

1.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宿州联动创新区建设。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引领。坚持复制推广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全方位学习吸收、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重点复制延伸安徽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成果,深化与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及联动创新区对接合作,推动跨区域全方位联动先行先试,鼓励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别化探索,探索形成一批具备代表性、彰显宿州地域性的特色实践案例。二是推进专项行动落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落实安徽自贸试验区宿州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及行动计划,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创新集聚平台和优质品牌企业,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建成投资贸易便利、创新活跃强劲、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法治环境规范、辐射带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联动创新区。

专栏7  安徽自贸试验区宿州联动创新区推进专项行动

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涉企政务服务“一屏通办”改革,着力推进全程网办,加快落实“掌上办”。推广“免申即享”,落实“两个免于提交”,推进数据赋能政务服务“一件事”,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持续擦亮“宿事速办”品牌。深化“证照分离”改革,逐步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

投资领域改革行动。全面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推动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全面延伸“双招双引”。探索建立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外商投诉工作机制,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拓宽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延伸中欧班列在宿州服务。支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支持市高新区建设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探索宿州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构建“跨境电商+共享海外仓”外贸模式。

金融开放创新行动。促进跨境融资汇兑便利化,推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和投资计价、结算货币,推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探索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发展科技保险,拓宽服务领域。

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探索建立异地孵化平台。实施“双百博士智汇宿州”、“个十百千”人才工程。构建重大科技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

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打造绿色纸制品加工产业基地。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打造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基地。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动。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加快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推进创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2.深入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根据对外贸易发展实际需求,依托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谋划建设铁海联运、中欧班列、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通道平台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园区申报更高层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加快要素整合和产业配套,促进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多通道运力优势,构建多维立体、畅通高效的开放大通道,为促进全市外贸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持续优化商务发展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新水平

优化商务发展政策环境,不断深化 “放管服”改革,创优“四最” 营商环境,营造商务诚信氛围,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商务发展环境,打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发展生态,形成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深做实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强放管结合,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以及省厅下放事项切实加强管理。优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程序,推动审批事项法治化、 便利化。统筹协调商务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二是完善诚信制度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商务诚信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持续推进信用承诺监管机制建设。加强商务诚信政策宣传,引导公众和舆论开展商务诚信问题监督,形成监管合力。深入实施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推广应用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惠民惠企行动。加强运用包容审慎的商务监管政策,推进安徽省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建设应用,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产业,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弘扬“诚实、厚道、守信、担当”的诚信理念,推动各级商务部门诚信施政。三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积极作为、靠前服务,鼓励为企业重大业务洽谈、战略合作签约、项目开工投产等关键环节提供“站台”服务。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服务市场主体,全面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强化权力制约监督,严格切割个人私利与涉企权力之间关系,不触碰纪和法律底线。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党建与商务发展工作相融合,以优良作风为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保证党的领导贯穿于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执行的各个阶段,确保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强法治保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市商务系统“八五普法”。坚持依宪行政,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把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制度监督贯穿于商务治理全过程,加快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作的商务工作机制。

(三)加强规划实施。建立完善推动规划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常态化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推动规划提出的任务一一落到实处。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县区、市管园区积极性,聚焦商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推动商务发展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

(四)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商务领域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跨境电商、对外投资、国际仲裁等政策措施。加强商务领域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重点推动商贸转型升级、贸易持续增长、内需消费扩大、开放型经济层次提升,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五)加强人才支撑。灵活运用商务工作培训平台,在深化利用现有商务技能培训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培训基地,拓展新型培训平台,提高宿州商务工作人员队伍综合素质。

(六)加强风险防控。完善市场应急机制,按照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的原则,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制度。健全贸易摩擦风险防控和应对机制,推动形成多主体协同应对工作格局,切实筑牢商务发展安全屏障。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57-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